“我不是药神”的意义?
刚看了电影“我不是药神”,不能不做一下点评。电影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,真实的反映了过去多少年来国内癌症病人的苦楚,没钱看病,没钱治疗。作为家属,我也参与过癌症病友QQ群,我也曾经请我印度的同事为我国内的亲戚代买过印度“仿制药“。电影所引起的巨大共鸣,是来自它的真实性。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画面是如此的真实,故事的叙述和发展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。这是一部国内少有的现实意义题材的影片,它的反响将不仅局限于癌症药物的领域,并且将延伸到国内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话题。
当然电影有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,比如,把矛盾的焦点一味的指向药厂,极力的烘托药厂唯利是图的目的而误导大众。没有分析如此大的国内外药价差异的来源,国内一盒药物24000元,而香港是17000元,美国是13600元。在最后有关药厂和印度医药局官司的陈述也有误导,实际的结果是药厂在印度败诉,印度依靠专利法特殊条例保护了“仿制药“的生产。
新的研发药物的价格都很昂贵,就是在国外在美国也不是病人可以单独承受的。那么,在使用如此昂贵的药物,国外是如何做到的?我以在美国做心脏科医生的经历来说明一下美国的体制,希望国内有所借鉴。
在心脏科领域,经常有新药上市,而且价格很昂贵。如何让病人用上新药,有很多方面的集体努力,大致是药厂,保险公司和药房三个层面。比如,新型口服抗凝剂,拜瑞妥(Xarelto),是抑制血栓形成预防房颤病人中风的药物。它在美国的零售价是400美元30片(一个月用量),要美国人每个月拿出400美元来买药,很多人是做不到的。 药厂为了推广新药,会启动一种叫“CoPay Card” (分摊付钱卡)的计划。病人拿了药厂给的这种计划卡片和医生的处方到药店后,可以很大的减低药物的价格。比如,拜瑞妥,我们有两种CoPay Card的使用,一种是第一个月的免费卡,另一种是一月后的10美元药物卡,就是每月只需要付10美元可以使用药物。这样大大的方便了需要这种昂贵药物的病人。药厂在推CoPay Card的同时,也在尽力把新药注册到各个保险公司的医保名单。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名单,病人所需付款也会相应降低。
在保险公司方面,他们会严格把关病人使用新药的准入条件。我有个病人是家族性高脂血症,低密度脂蛋白250 mg/dl,父亲及父亲家属都有心梗和中风病史。家庭医生反复使用了3种不同的他汀类药物,他都发生很多的肌痛和肝脏的副反应。家庭医生为他向保险公司申请了Repatha (瑞百安),这是一种新型降胆固醇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发生,需要每两个星期肌注一次,但是价格昂贵,一年费用在14000美元。不幸的是,家庭医生的申请被保险公司否决了,因此家庭医生叫他来看我的门诊。看了他的资料之后,我给他尝试了另一种他汀类药物,普伐他汀,低剂量用药还是产生了肝脏副作用。之后,停他汀药物,我给他申请瑞百安。没想到我的申请也被保险公司否决了。然后,我把瑞百安的医药代表叫来了,仔细研究了为什么会被否决,我们起草了申诉信,最后,保险公司批准了药物使用。一周前在门诊再次看到他,低密度脂蛋白70 mg/dl,而且他只需要每月付25美元就可以使用这个昂贵新药,关键的是,这样药物的使用可以大大的降低他今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在让病人更实惠的用到药物,药房之间也在大打“促销”计划。品牌药物(Brand name drug)过了专利期后,其他药厂可以生产仿制药 ( Generic drug )。比如,赖诺普利 ( Lisinopril),一种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衰,它的品牌药物名是Zestril,一个月用药价格在50美元左右,它的仿制药Lisinopril的一个月用药价格在5-10美元。 沃尔玛药店(Walmart)和其他一些连锁药房推出“4 美元”药物计划,很多常用仿制药在其中,心血管常用药赖诺普利也在其列,它是一个月4美元三个月10美元的零售自费价格。有时我会告诉病人查查“4 美元”药物计划,很多时候这个计划比走保险公司的还便宜。
最后一层用药保障来自国家。如果是低收入人群,需要使用特定新药昂贵药,可以通过国家医保如Medicaid计划申请而得到治疗。
希望“我不是药神“的电影讨论不是一过性的,而且这样的讨论能够得到医药管理上层的关注,进而推动国内医疗保障的改革,造福大众。